影響一生的重要抉擇! 大多數人卻毫不知情?! 高一升高二同學必看 – 關於選組的重大概念!

菲凡升大 – 熊大老師

致力高中教學十餘年來
歷經政府多次教改
無論是改考試次數 , 改考試日期,
還是改採計科目, 改計分方式 ….
這樣三年小改五年大改後
我們第一線的老師
不僅沒有看到 “知其所學 為其所用”
反而是複雜的課綱學群以及升學方式
把學生跟家長搞得更加暈頭轉向!

每年高一的學生選擇學群的時候
不僅本身茫然無所適從 ,
在複雜的課綱之下, 常常連老師都一頭霧水
而幾十年下來
大多數學生仍是以”討厭哪科” “哪科不會”
這種負面的刪除法來選擇類組學群

而不是因為知道自己未來的志向
而正面的尋求應學的知識
故此 我決定專文與大家分享
幾個關於高中選組的重要觀念
希望能對目前高一升高二的同學有所幫助

同學選組易犯的錯誤(一)
不了解選組對自己的重要性

“男怕入錯行 女怕嫁錯郎”
過來人都知道
職業是人生最重大的選擇
而在大學學習的專業學科
決定了八成未來的職業走向
而高中是高等教育的前哨站
現在高中生們
選擇學群就是選擇未來的開端

既然是一個如此重要的決定
理應深思熟慮 並多方蒐集資料與意見 
慎重的做出決定才是

但由於台灣教育對職涯探索普遍不足
導致高中生對未來有哪些職業可供選擇?
每種職業都必須獲得那些專業能力?
這些專業能力又是如何連結高中學科?…等
幾乎一無所知
導致大多數學生僅憑片面的印象
以及對高中學科的喜好度
輕易的選下影響未來甚鉅的學群

以德國教育體制為例
會先讓學生充分了解各種職業
以及該職業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
再讓同學們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科來進修
例如:
因為了解醫生工作內容後想當醫生
才會知道為何自己高中時期必須要
學習生物,化學,英文..等基本能力
而非毫無理由與目標的為讀書而讀書
或到學測考完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填甚麼
試想
多少學生一無所知的選了學群
然後學測後又道聽塗說的選了科系
上了大學才發現與想像不同
要嘛重考
要嘛讀完四年才醒悟或妥協
據統計, 台灣有高達六成的大學生畢業後學非所用
這是多麼浪費人生的奢侈行為!
許多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們贏在起跑點
但卻絲毫不在乎"跑的途中"是否只是在原地繞圈
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同學選組易犯的錯誤(二)
以高一學科成績優劣來決定選組

承上所述
由於台灣教育對各種職業探索不足
所以要求年僅15,16歲的高一生選組時
大多數同學都是以"目前"對學科的喜好度作為依據
以我的經驗來說
若詢問同學為何選擇社會組
大多數同學的回答都是用
"數學不好""自然科比較難"
甚至是"女生數理天生較差"
"刪去法"來做出選擇
而非是因為未來 “想要”
成為社會學家或對人文研究有興趣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第一
選擇不同的領域 
未來人生走向是天差地遠
尤其台灣地小自然資源不足 
故發展產業高度集中
(例如:半導體,IC設計…等)
不同領域在工作機會與薪資上
有著極大的差距
說的極端一點
私立前段大學的工科生
薪資與發展未必輸給台大文科生
之前許多報章大幅報導所謂
"台大碩士找不到工作"
"交大碩士考清潔隊員"
若仔細去看其科系,便可知其原因一二
因此我認為 
是否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
重要性遠大於目前的成績表現!

更不用說你現在才高一 
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高一同學目前接觸到的課業
都僅是稍窺未來各專業最初階的入門
僅以目前對高一學科的認知與喜好
就做出足以影響未來一生的決定
其實是風險很高的行為!

第二
根據我的經驗
高中生對於學科的表現與喜好
很大部分是來自於授課老師而非學科本身
高中不管哪門科目
在課本中看來都是艱澀無趣 
遠不比手遊追劇來的吸引人
但在一個教學精湛的老師課堂中
能夠以巧妙的譬喻讓同學了解所學何用
不僅能結合生活經驗與未來專業所需
更能讓同學燃起對學科的興趣與熱情

試想:
許多同學在學校時上數理科瞌睡連連
但在看像老高,理科太太…等
科學類Youtuber影片時卻興趣盎然
所以你是真的"討厭"數學 "討厭"自然嗎?
還是只是討厭枯燥無味 
毫無目標的學習方式呢?
以我自己班的學生來說
幾乎沒有人會對數理科感到畏懼 
反倒是上課聽的津津有味 
並輕鬆在考試中獲得高分與成就感
因此歷年都有極高比例學生選擇自然組 
且畢業後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
所以同學們!
千萬不要再以目前學科表現來選擇學群
必須正視並探索自己的興趣所在

並花時間多方蒐集相關資訊
而非僅憑自己的片面想像

而說到這
相信同學已經知道
選組絕不是可以馬虎帶過的事情
那麼 要如何完成這項重要的任務呢?
請跟著老師以下的步驟
帶領你一步一步找尋符合自己未來的路

(一)詳盡蒐集資訊 
不再片面想像或道聽塗說


要正確選組的第一步
就是要知道自己未來有哪些職業可以選擇
以下是老師幫同學整理出可以善用的網路資源
https://ioh.tw/

選擇學群的第一步
就是要先了解自己喜歡的科系是甚麼
並且了解該科系的真實樣貌!
很多同學對於這麼多大學科系實際在學甚麼
要具有哪些能力 , 以及未來職業展望是甚麼
事實上根本不清楚
要嘛聽很多小道八卦道聽塗說
不然就是光憑自己的想像就隨意填下!

網站中有每個學校科系的學長姐親自分享
讓你可以聽到最真實的第一手分享
而且分類可以細到某校某系的在學生
連同系不同校都可以讓你好好做比較
絕對是你一定要花時間好好瀏覽的一個網站!

(二) 查詢各校系申請採計科目
  別再以為社會組=數B


大致上了解各專業領域與所需能力後
同學還必須知道未來大學校系所採計的科目為何
若是自然組同學
較為單純就是國 英 數A 自然(物化生地)
但對於要選擇A,B學群(傳統社會組,商學組)的同學
高二起數學分為數A,數B組時
千萬別以為讀社會組=只考數B!
首先, 排名較前的國立大學
金融商務管理學院
幾乎全部都是採計數A
(見下圖)
而社會組當中很熱門的法律政治學院
很多頂校114年申請
也都開放數A與數B同時申請
通常選擇數A的同學
為了保險與留後路
通常都會加考數B
若當年數A考得不理想
就可以用數B的分數
來報這些頂校商學/法學的科系
只採計數B的校系名額本來就少
再加上有數A的學生跨界搶食
除非你的志願是冷門的文學跟史學
不然只選數B的學生
未來志願選填上相對弱勢許多


113/114年 繁星 申請 分發 各校採計數A/B查詢網址https://srecruit.moe.edu.tw/mathsys/index.php?c=math&m=index
例一: 頂校商管學院 大多採計數A

例二: 數A/B 均可採計的社會組科系

(三) 多方探索真正志向
別讓枯燥的學習讓你誤解自己!


在我每年跟各校同學們講解時
很多同學都會提出相同的一個問題
"老師,我覺得我自己對自然科學有興趣, 但成績…”
我都會建議 
要知道自己真正對哪個領域有興趣
不能以逃避心態的"刪去法"來選
我建議同學們可以先觀看各領域相關的影片
目前有很多不同領域的Youtuber
製作了精彩有趣的影片

同學們可以多方接觸有興趣的主題
來釐清自己未來職業取向
(拜託不要再只會用Youtube看搞笑影片或遊戲實況了)
當然 你也可以點選以下影片
觀看熊大老師平常的上課方式
看看到底你是真的討厭數理
還是只是沒有遇到那個對的老師

(四) 還是沒有明確想法?
  那就先保留未來可以後悔的機會!


如果以上的資訊你都有花時間去蒐集研究
但還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那麼建議你就先選自然組吧
未來到高二要是後悔 
還可以保留轉組的可能性

高中的科目相對來說 
社會科的難度較低
且自然組學生高二仍有社會科學分
故由自然組轉組至社會組難度較低
事實上 
往年有很多自然組學生搶社會組科系名額
而且由於我之前說過的"逃避"心態
導致通常一個學校內
程度較好的學生都集中於自然組
也因此不論班級風氣或是同儕之間的影響
甚至是老師的認真程度都有差異

曾有一個雄中的學生 
一開始就決定要讀法律系
卻在自然組到高二下才轉組
而他告訴我的原因就是
"因為學校強的學生都集中在自然組"
(當然現在新的學制轉組已沒那麼容易
請同學務必了解自己校內轉組規定)

而要是一開始選社會組的同學
若高二時後悔想轉回自然組
由於高二自然科的難度差異過大
我幾乎是沒有聽過成功的案例
就像選擇數A的學生 
會去跨考數B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
而數B的學生則沒辦法跨考數A
簡單來說 
較高門檻的選擇 
是保留你未來能夠改變的機會!

以上就是先初步跟同學們分享
關於升高二前選組必須了解的概念
若對於本身志向與升學相關有甚麼不清楚的地方
同學們都可以隨時傳訊或來班找老師
記住
從高中起 每個選擇都牽動著未來人生全盤
沒有哪個選擇是一定好或一定壞
但將規則與經驗了解得更清楚更透徹
是絕對可以減少未來後悔的機會!

<<<<<<點選此處獲取各學群相關資訊>>>>>>

誰再跟妳說女生天生數理比較差
就拿這張圖去打他臉!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